發(fā)布時間:2020-01-27 作者:院辦 閱讀
1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專題政策吹風會,邀請國家認監(jiān)委副主任劉衛(wèi)軍,解讀剛剛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精神,并回答媒體記者的提問。吹風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副局長襲艷春主持。以下是吹風會實錄。
襲艷春: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近日,國務院印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關情況,我們非常高興的邀請到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衛(wèi)軍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的提問。
下面請劉衛(wèi)軍先生作介紹。
劉衛(wèi)軍: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國家認監(jiān)委,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認證認可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國家認監(jiān)委是國務院授權,統一管理、監(jiān)督和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的主管部門,由質檢總局領導和管理。國務院剛剛印發(fā)了《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質檢總局、國家認監(jiān)委是主責單位。就此我簡要介紹相關情況。
一、關于《意見》的出臺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質量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yōu)先,推動經濟發(fā)展質量變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yōu)勢,建設質量強國。如此深刻、系統地強調質量,這在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去年12月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并提出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chuàng)建和完善制度環(huán)境。去年9月5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作出實施質量強國戰(zhàn)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總體部署。
認證認可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其本質屬性是“傳遞信任、服務發(fā)展”,向消費者、企業(yè)、政府、社會、國際傳遞信任,可以形象地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后,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認證認可所具有的市場化、國際化等突出特點,使得其作用越來越彰顯。為了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zhàn)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去年9月6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措施,決定由國務院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這份文件已于日前正式印發(fā)。
《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認證認可工作的高度重視,為全面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chuàng)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關于《意見》的主要內容
《意見》共分八個部分27條,提出了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意見》提出,要按照實施質量強國戰(zhàn)略和質量提升行動總體部署,運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和方法,構建統一管理、共同實施、權威公信、通用互認的質量認證體系。力爭通過3-5年努力,使我國質量認證制度趨于完備,各類企業(yè)尤其是中小微企業(yè)的質量管理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產品、服務尤其是消費品、食品農產品的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品牌。
《意見》明確了六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大力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標準和方法。二是廣泛開展質量體系升級行動。三是深化質量認證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四是加強認證活動事中事后監(jiān)管。五是培育發(fā)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yè)。六是深化質量認證國際合作互認。
此外,《意見》還從加強組織領導、綜合保障、宣傳引導、督促落實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強調各地方、各部門要將質量認證工作作為實施質量強國戰(zhàn)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重要舉措,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
三、關于貫徹落實《意見》的初步安排
《意見》出臺后,關鍵是抓落實。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國務院部署要求,會同各部門各方面,重點從四個方面抓好落實:一是要發(fā)揮好牽頭抓總作用,質檢總局、認監(jiān)委作為主責部門,將抓好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著力提高認證供給能力和水平,規(guī)范認證行為,提升認證公信力;二是要發(fā)揮好政府引導作用,推動各地方、各部門將質量認證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方案措施,完善政策保障,健全激勵機制,強化督促落實;三是要發(fā)揮好市場主導作用,認證機構、企業(yè)等市場主體要切實強化主體責任,規(guī)范認證秩序,形成良性發(fā)展局面;四是發(fā)揮好社會共治作用,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質量認證的社會認知度,讓全社會享受到更多質量認證帶來的高質量發(fā)展成果。質量認證工作需要社會各方凝聚共識、協同推進,希望媒體朋友們多關心、多支持、多宣傳。
我先介紹這些?,F場我們還準備了《意見》解讀和認證認可基本情況材料,供大家了解。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襲艷春:謝謝劉主任的介紹??梢钥吹贸鰜韯⒅魅螌@項事情非常熟悉,也講解得非常詳盡。下面進入答問環(huán)節(jié),提問之前請通報所代表的新聞機構。開始提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質檢總局將今年確定為“質量提升行動年”,國家認監(jiān)委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促進質量全面提升?另外,能為老百姓對來什么具體實惠?
劉衛(wèi)軍:謝謝您的提問。質檢總局在年初剛剛召開了全國質檢工作會議,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質檢總局確定今年為“質量提升行動年”。上周國家認監(jiān)委也召開了全國認證認可工作大會,提出“質量提升行動年,認證認可在行動”的工作主題。把提升認證認可的供給質量作為主線,結合“質量提升行動年”,計劃開展五個方面的質量提升行動。
第一,面向廣大企業(yè),開展百萬企業(yè)認證升級行動。目前我國質量認證有效證書大概170萬張左右,涉及企業(yè)近60萬家。國務院《意見》明確提出,希望更多的企業(yè)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è)大力開展國際通行的質量認證工作做法,助推企業(yè)質量提升。所以我們將開展百萬企業(yè)認證升級行動,特別是以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ISO9001,這是國際上最先進的質量管理的方法。他們剛剛進行了升級換版,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在企業(yè)中的應用。現在已經面向百萬家企業(yè)開設了免費的培訓平臺,進行免費培訓。同時結合ISO9001新版升級,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行動去年已經開展起來。針對不同的行業(yè)開展特色認證,在ISO9001基本的管理體系要求之外,不同的行業(yè)根據行業(yè)特點附加上自身的質量管理體系要求,使得這種管理體系對企業(yè)更有實質性幫助作用。我們還要開展分級認證,把ISO9001的管理體系和特色管理體系根據不同企業(yè)特色需求,分為不同項目或者不同層面的要求,以滿足不同企業(yè)的需求。為了使企業(yè)更便捷獲得認證,我們將探索把各種管理體系認證,甚至和產品體系認證整合,一審多證、合并認證等等,通過多種措施使更多企業(yè)在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方面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
第二,面向消費大眾,開展高端認證質量惠民行動。我們組織認證機構針對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消費品,比如馬桶蓋、電飯鍋、空氣凈化器,開展了高端品質的認證,稱之為“優(yōu)品認證”。現在在市場上可以逐步看到經過“優(yōu)品認證”的幾類產品。還有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兒童玩具以及清潔認證。這些都跟消費者直接相關,都可以讓消費者從中得到實惠。此外,我們經常使用的洗衣機、電冰箱,包括汽車這些跟百姓相關的產品很多都跟安全性有關,所以我們還開展了“強制性產品認證”,即加貼CCC標志的認證。你們買商品的時候,加貼了這個標志的產品可靠性會好得多,出了問題都可以追究相關認證機構的連帶責任。這些都跟消費者有關系。再比如食品領域我們開展了有機食品認證等高端產品的認證,現在量也相當大,差不多17000張證書,1000家企業(yè)。所以你們到市場上買有機食品就可以看是否有有機食品認證的標志,國家認監(jiān)委網站上還有專門的有機產品認證的相關信息的追溯系統,能夠核準它的真假。
還有“三同”產品,我們開展了“三同”產品認證,現在差不多有2600多家企業(yè),1000多個“三同”的產品。所謂“三同”就是同一生產線,出口食品生產企業(yè)在同一生產線上生產,滿足同樣的標準要求,從而生產出同樣質量的食品、農產品。稱之為“三同”,一個重要的保障就是用認證手段。通過對它進行認證,使產品能夠長時間的,在證書有效期內連續(xù)穩(wěn)定的使這個產品是真正的“三同”產品。
還有一個面向消費者和大家有直接關系的認證,就是關于服務的認證,比如保健、教育、體育、金融等,剛才路上跟我們同事講,他們說建行的一些營業(yè)網點,現在有幾千家都獲得了服務認證。還有養(yǎng)老院,這些都是和百姓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我們現在加大推動力度,真正解決十九大報告所談到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高品質”需要。
第三,面向各區(qū)域各行業(yè),開展認證服務地方行業(yè)行動。我們一個行業(yè)一個的抓,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抓,用認證的手段助推行業(yè)和助推地方經濟的發(fā)展。比如浙江地區(qū)開展的“浙江制造”就是用認證的手段來推動。越來越多行業(yè)的主管部門,以前用行政的許可項目,現在也轉入用第三方國際通行的評價手段,包括鐵路產品等等。我們深入實施質量認證促進工程。鼓勵國務院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出臺質量認證促進政策,積極探索推動認證認可在政府監(jiān)管、社會治理、污染防治、精準扶貧等領域的應用,健全政府、行業(yè)、社會多層次采信機制,拓展質量認證覆蓋面。
第五,面向問題集中領域,開展“認證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針對認證檢測市場存在的不規(guī)范問題進行集中整治。嚴格強制性認證監(jiān)管,加大對無證出廠、銷售、進口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
結合質檢總局的“質量提升年”的行動,我們將重點開展這五個方面的質量提升活動。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請您對這幾年國家質量認證情況的總體介紹。另外,您剛才提到認證要進行全球的認證,如何平衡國際通行規(guī)則和國內發(fā)展的兩者關系?
劉衛(wèi)軍:謝謝你的提問。質量認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我剛才在開場白中,已經對質量認證的概念、本質屬性和功能作用作了介紹,實際上質量認證工作用通俗的話來講,既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也是市場經濟的“信譽證”,因為還有傳遞信任、服務發(fā)展的作用,是信譽的保障,所以它還是質量管理的“體檢證”。通過獲得這樣的認證,使得我們的企業(yè),無論是最終產品還是生產過程,都能檢驗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所以我們說質量認證有這三個功能。因為它有市場性和國際性,所以我們國家質量認證工作的發(fā)展也和國家整體經濟發(fā)展的進程息息相關。
質量認證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引入我國的,到80、90年代,我國已建立了對家用電器、汽車、食品等眾多的產品認證制度和各類管理體系認證制度,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由于管理部門多、職能劃分也不夠明確,導致認證認可工作政出多門、各自為政,重復認證、重復收費以及運作不規(guī)范、增加企業(yè)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弊端也逐漸顯現。特別是針對國內市場和進出口領域分別都有獨立的認證體系,讓國內外企業(yè)無所適從。
2001年,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最后階段,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的認證制度問題。當時我國對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的認證管理是分開的,而且對某些外國產品還實施了雙重認證管理,一些國家對此反映強烈,要求我國對進口產品與國產品實施同一套認證制度,即應按照世貿組織的國民待遇原則,將兩套認證制度合并。因此,根據“入世”的需要,也為了我國自身管理效能的提升,國務院決定成立質檢總局,把以前的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成立了質檢總局,同時成立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由國家認監(jiān)委統一管理監(jiān)督和綜合協調全國的認證工作。自此我國對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在認證制度上實現了“四個統一”,即統一產品目錄,統一標準、技術法規(guī)和合格評定程序,統一認證標志,統一收費。并以此原則建立了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認監(jiān)委成立后,按照既符合國際通行規(guī)則、又適應我國發(fā)展需要的原則,著重在統一規(guī)范認證認可活動和推動認證認可廣泛應用兩個方面上下功夫。在統一規(guī)范方面,推動認證認可條例的出臺;建立了統一管理的強制性與自愿性相結合的認證制度,包括產品、管理體系、服務等認證;建立了統一的國家認可體系,包括實驗室、認證機構和檢查機構的認可;還建立了統一的認證人員注冊制度;統一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制度;以及認證認可的監(jiān)管體系、國際合作體系等等。在推動應用方面,以服務發(fā)展需求為目標,大力推動產品、管理體系和服務認證的應用,目前已發(fā)放各類認證證書170多萬張、獲證企業(yè)近60萬家,為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打造質量品牌、便利貿易、保護消費者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您剛才談到的其實也是另一個問題,既然是國際的通行做法,到底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和國際通行的準則之間怎么能夠相適應的問題。我們國家質量認證工作的發(fā)展,從一開始學習,我們叫“跟隨”,再發(fā)展到“同步”階段。下一個目標實現“引領”,可以說,現在已經在某些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甚至我們國家的一項服務認證標準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國際上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領域有非常成熟的國際準則和標準,所以它才能夠稱之為國際的通行做法,我們國家在80、90年代引進的時候滿足這些要求還有一定的困難。今年已經改革開放40周年了,現在我們從理念上、技術能力上已經完全沒有問題達到它的要求。反倒是一些國際標準和準則滿足不了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我們制定了很多中國自己的標準,來填補國際標準的不足。可以說,我國質量認證發(fā)展既與世界同步,也在按照我們國家市場的需要不斷完善國際標準的不足。在參加國際合作組織的時候我們也秉持這樣的原則,如果某一項互認的結果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利,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會主動參與。在發(fā)展的進程中更多是結合中國經濟發(fā)展現狀來平衡參與國際組織的相關活動??傊粋€重要原則就是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便利我國經貿發(fā)展。謝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記者:剛剛您梳理了我國目前認證體系的情況,產品認證和服務認證能不能詳細談談有哪些細分領域?目前存在哪些認證認可空白的領域?
劉衛(wèi)軍:您提的這個問題是兩個部分。先說開展了哪些領域,我國目前認證體系主要包括產品領域、服務領域。產品領域側重在消費品,重點關注兩方面,一個是保安全、保底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現在是22類160種產品。另外就是拉質量高線的自愿性產品認證,剛才談到的高端認證惠民行動實際上就是針對這樣的目標,針對跟百姓相關的消費品、食品,我們更多需要利用這樣的手段為百姓的需求提供更多保證。除了消費品領域以外還有裝備制造業(yè),裝備制造業(yè)也是李克強總理在去年9月6號國務院常務會專門提到的,希望質量認證這項工作能夠助推中國制造業(yè)走向中高端。所以制造業(yè)也是我們發(fā)力的集中點。比如與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開展的合作,我們共同推動建立了北斗導航系統的檢驗檢測的認證體系,使北斗導航系統產品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保證。還有我們也和相關部門推出城軌認證制度,來助推高鐵“走出去”,在這些方面都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他包括航空領域,大飛機項目在質量管理體系中也使用了航空領域的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
在服務領域,跟產品和管理體系相比較,相對來講還是滯后了,現在只有5千張證書。而產品認證,自愿性和強制性認證證書加起來90多萬張。這個領域還有巨大的潛力。所以在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的基礎上,對第三產業(yè)提供支撐方面,認證認可本身也是服務業(yè)。今后,在服務業(yè)領域重點推出跟百姓相關的,包括金融、保健、體育場館等方面的認證,都將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領域。
再說空白的問題。雖然說我們有近60萬家獲證企業(yè),看似很大,而據工商總局統計,全國企業(yè)總數達3033.7萬戶,粗算一下,獲得認證的企業(yè)占全國企業(yè)總數不足2%。跟我們國家的經濟體量相比較量就顯得非常小,而這項工作又這么重要,所以更需要大力推動,使更多的企業(yè)或者領域能夠從中得到服務和支撐。目前我們還有很多的空白領域,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新業(yè)態(tài)的出現,比如電商領域,包括電商服務等,都是我們今后工作的重點。還有高新技術領域,比如機器人領域,我們質量認證的工作也需要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利用國際性的特點,把國外的先進評價手段、評價技術“引進來”,助推新的領域的產業(yè)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針對這些空白或者不足,我們將跟隨時代發(fā)展不斷擴大提供服務的范圍。謝謝。
襲艷春:最后一個問題。
劉衛(wèi)軍:你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我在認監(jiān)委分管國際合作,也經常參加國際活動。認證認可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有兩個顯著的國際化特征:一是國際上已建立了全方位的認證認可活動應遵循的標準和準則,并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國際組織對外發(fā)布,非常權威,包括認證認可制度應如何建立,認證認可機構應如何運作等等;二是國際上在諸多領域成立了認證認可國際合作組織,它們的宗旨就是建立國際統一的認證認可制度,在國際組織成員間實現一個標準、一次認證、一次認可、全球通行,如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產品認證體系IECEE,國際認可合作組織IAF。 因此,按照國際規(guī)則開展的認證認可活動,特別是成為國際組織成員,認證認可證書很容易在各個國家得到承認,從而稱為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目前,我國的國際合作成效顯著。已經加入了21個認證認可國際組織,對外簽署13份多邊互認協議、117份雙邊合作互認協議。比如多邊方面,我國已加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電工產品、電子元器件、防爆電器和可再生能源等四大產品認證互認體系;雙邊方面,與新西蘭、捷克等國達成有機產品認證、CCC認證等雙邊互認成果。同時,我國還在國際上某些認證認可領域發(fā)揮了主導引領的作用,比如主導制定了首個服務認證的國際標準;主導建立的LED認證成為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子元器件合格評定體系(IECQ)的國際認證制度,實現了我國在合格評定領域的新突破,直接惠及幾千億元的LED產業(y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你剛才又提到了國際合作下一步的考慮,由于國際合作是我們的特征屬性,我們這項工作看得非常重。下一步,我們計劃開展“中國認證,全球認可”行動,進一步提升我國認證認可的國際影響力,充分發(fā)揮認證認可在參與國際治理、便利經貿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一,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機制。主動對接《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重點國別規(guī)劃》、《“一帶一路”建設三年滾動計劃》,以歐亞經濟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等為重點,推動“一帶一路”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機制進一步深化。借助行業(yè)聯絡機制和地方協作平臺,形成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整體合力。推動合格評定政策溝通、標準協調、制度對接、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綠色低碳、跨境電商等新領域互認進程。
第二,完善全方位合作格局。積極引入國外先進標準、技術和服務,提高引資引智的質量效益。支持國內機構拓展國際業(yè)務,推動更多機構加入國際互認體系,在食品農產品、消費品、裝備制造等領域深化雙多邊合作互認成果。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海外投資、產能合作項目緊密對接,加大支持我國企業(yè)“走出去”力度。
第三,提升我國認證認可國際地位。積極參與和主動引領認證認可國際標準、規(guī)則制定,向國際社會提供認證認可“中國方案”。積極推動綠色、有機等國內認證制度獲得國際互認。辦好認證認可官員國際研修班,促進國際政策技術交流,加強對外培訓援助。做好第83屆IEC大會籌備工作,支持辦好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謝謝。
襲艷春:再次感謝劉衛(wèi)軍先生的介紹,也謝謝大家。今天的吹風會到此結束。
劉衛(wèi)軍: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Copyright ? 2017-2020 Powered by MetInfo 中質國培(北京)檢驗檢測技術研究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17031205號-2